考古会议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格式会议(3)
约公元前1800年~1700年间,岷山古汶川地震,造成岷江上游古都江堰(天池)洪水下泄,威胁广汉成都平原安全,迫使颛顼(杜宇/禹族)先族又东迁黄河中下游,与玄鸟氏少昊商族结盟行启治水,因黄河中上游雪水泛滥伊洛盆地,造成黄淮下游河道多次改道,自公元前1800~1600年200年,经鲧禹契三代司空夏启治水,实现了伊洛济三川并流入荷泽(荥泽)和东海治水目标,逐渐控制了水患,即“伊洛竭而夏亡”…两族渐次形成轮流禅让制,这便是赫赫有名的“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夏启制!也是夏朝建立的根本标志。四大启族,俗称四岳,也渐次形成!如图所示:
四岳包括有:一,有易氏(河北易水)司马皋陶;二,玄鸟氏(河南安阳殷墟)司辛帝喾;三,斟灌氏伯鲧(河南王城岗)斟鄩氏夏禹(二里头);四,有虞氏(山西运城东下冯)上甲虞舜…三星堆青铜神树即轮流执政的十天干九司一王的启木华表(扶桑树),如图所示:
铭文即妇好,如图所示:
妇好墓共出土九司铭文为:司日颛顼,司马皋陶,司辛帝喾,司易帝尧,司母虞舜,司空夏禹,司徒商契,后稷周弃,后马伯益…如图所示:
九司表(妇好墓)
即“四方(岳)凤”甲骨卜辞:东方析木/西方若木/北方启木/南方禹木,如图所示:
目前三星堆共出土凤木四棵,如图所示:
以大禹治水为夏代起点,以商契为夏启,以伯益为伯位继承人(启位争夺人),形成二里头/二里岗和殷墟/三星堆之间的考古遗址,这是《史记》和考古验证的实情,但目前国家断代表遭到了广大网友的质疑,一是因为断代没有文字证明,二是夏代标准引发强烈争议!
二里头横空出世1959年,二里头遗址徐旭生被发现,就此开始了二里头遗址近60年的考古发掘历程。考古队已在此初步探明了禹城是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都邑,因为发现了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双轮车辙、最早的“紫禁城”——二里头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大型“四合院”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大型围垣官营作坊区、最早的青铜器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在华夏文明早期发展的进程中,二里头禹城时创了一个新纪元。
二里头遗址经过60多年考古与历史文献考证,证实是最早的王朝——夏禹的都城遗存,是探索夏商文明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二里头遗址分布范围为偃师市翟镇镇二里头、圪当头、四角楼和北许4个行政村。二里头遗址的中心区由宫殿区、围垣作坊区、祭祀活动区和若干贵族聚居区组成。宫殿外围有垂直相交的大道,晚期筑有宫城。宫城东北和宫城以北,是贵族墓葬最为集中的区域。绿松石器作坊和铸铜作坊位于宫殿区以南,应为二里头都邑的官营手工业区。
从二里头遗址的“之最”重要发现,可以窥知二里头作为王朝都邑的高度发达与复杂程度,这在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在此出土的祭祀与宫廷礼仪用青铜酒器、乐器、武器、玉器,昭示了早期王朝礼制传统的重要标志物。
据专家介绍,不算被水冲毁的地方,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大约300万平方米,经过近60年的考古发掘,才开挖了4万多平方米,相当于1%多一点。
根据方案,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项目占地208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总投资6.3亿元,届时将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展示和利用的示范区,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研究展示中心、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和展示基地;将有利于向公众充分揭示遗址内涵,展示深藏库房的文物,阐释早期形成历程,让公众更好地认知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提升国家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自信。
石破天惊→大禹骨骸出土!对标【绿松石龙形器】《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西羌即广汉三星堆,冀都即斟鄩二里头禹城!
大禹的“绿松石龙形器”出土于宫殿区的3号宫殿基址的贵族墓,放置于墓主人的右臂之上,呈拥揽状,一铜铃置于龙身之上。龙身长约65厘米,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大小仅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仅0.厘米。
这件绿松石龙用工之巨、体量之大、制作之精之巧、用绿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见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有学者认为,这件绿松石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是真正的“龙”,是大禹本人所创造的真迹!为什么这么说呢?
文章来源:《考古》 网址: http://www.kgzzs.cn/zonghexinwen/2022/1212/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