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会议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格式会议(2)
考证二奥汉王朝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上记载:“古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其中,《三代之居》有两种版本,一种指夏、商、周三王朝,一种指夏朝太康、后羿、夏桀三代夏王
首先邹衡教授:从年代、地理、句子
化特征、文化来源及社会发展阶段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可以肯定地说,二里头文化(包括两种类型的早、晚两期共四段)就是夏王朝所属的考古学文化,即夏文化。其次,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首任队长赵芝荃认为:
豫西地区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分布区,著名的遗址为二里头、东干沟、锉李、东马沟、鹿寺、十里铺、煤山、稍柴、王城岗上街、西史村和洛达庙等,二里头遗址是这个文化分布区的中心遗址,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二里头遗址应是一代王都一一夏王朝的晚期都邑。
第三,夏商周断代工程百席科学家、前专家组组长李学勤认为:
夏代是否存在,作为考古学界探寻多年的重大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已经有考古证据。徐旭生先生带领一批学者到传说中夏的地区进行调查,在他们的调查当中确定了一个重要遗址,就是偃师二里头。
经过多年的发掘和调查,对二里头的面积、内涵都比较清楚了,它符合文明的条件。二里头有大型宫殿。还有很多的星葬,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上刻着可能是文字的符号,已经是一个文明社会。它的时代、地理位置和我们文献记载的夏相吻合,多数学者同意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第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考古学会理事长,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巍认为:
二里头遗址是夏代晚期的都城,中华王朝文明至少在夏朝就建立了,二里头就是出发点。二里头遗址形成的文化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主源头、主根,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第五,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星灿认为:
20世纪30年代,发现了商代殷墟遗址;1952年,发现了ニ里岗遗址;从1959年开始,徐旭生先生追寻夏文化,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大多数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都城,把历史向前又推了几百年。
最后,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前队长许宏认为:
二里头都邑是探索最早的王朝文明一ー 夏商文化及其分界的关键性遗址,但其重要性还远远不止于此。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初步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知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此前表示,从1959年徐旭生先生发现二里头遗址到现在,60多年过去了,二里头遗址越来越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里是夏朝晚期的都城遗址…
他说:“我很赞同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副队长赵海涛的研究结论,即夏商的分界点在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的最末,因为根据发掘情况,这个时期二里头都邑遭到了致命破坏而废弃,后来也没有出现作为替代的同类型、大范围的遗迹。与其相继的是,偃师商城突然出现于二里头都邑东北约6公里处,其第一期和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出土的器物很相近。
这说明商派来二里头灭了夏,又不放心,就在附近建了偃师商城,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是少康中兴至商汤灭桀的夏文化,而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二里头出土了新疆和田玉和南亚印度洋的海贝,这证明了二里头的广域已经辐射到中亚和南亚。早在3800年前二里头就已经开通了前往中亚和南亚贸易之路,这是丝绸之路最早的前身,二里头不但是夏朝中晚都城,也是丝绸最早的起点。
综合上述专家们的评价,基本都承认二里头是夏代遗址,只不过尚未落实是谁的遗址,早期还是晚期,为什么呢?因为《史记》明确记载夏王朝的龙兴之君是大禹。从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角度说,二里头正是水政共工的龙兴之君大禹都城,也就是早夏都城,断代时间为公元前1800年,否定了国家断代表公布的夏代时间:公元前2070年…为什么会这样呢?
大禹治水成因:由于6000∽4000年前,冰河期形成的大型冰川越过冰点而消融,全球爆发大洪水,由于青藏高原大型冰川消融,其后以四川/甘肃/陕西形成大型偃塞湖。大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第四季冰川融化,全球变暖,北温带气候发生异变:海水上涨,雪山融化,洪水肆虐…余姚河姆渡良渚氏族,因海侵四迁,其中西迁族人形成颛顼先族,北迁形成少昊先族,南迁形成勾越先族…如图所示:
文章来源:《考古》 网址: http://www.kgzzs.cn/zonghexinwen/2022/1212/2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