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迎华:通过艺术的“考古挖掘”打破迷思(3)
真正的美术馆是人们接触专业的艺术实践、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艺术认知、触碰问题、开启思考的场所。中间美术馆通过积极地在多个社交平台传播我们的展览,来拓展美术馆的目标受众,也通过提供导览、详细的展签文字等方法来帮助观众理解作品和展览。但举办专业、严肃和高水平的展览始终是中间美术馆的立足之本,不随着文化消费的兴起而动摇。
我进入艺术领域工作是在2000年以后,有很多机会去欧美世界旅行和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欧美艺术界对于我们的种种肤浅认知,而最根本的问题是我们自我认知的缺失。这种缺失导致了我们的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引导我逐渐去探求它的思想来源。
卢迎华:近几十年来中国的艺术实践存在着一种理想化描述,期待艺术创作和机制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崭新面貌,这是将艺术设定为处于不断进化和进步之中,与社会观念和科技发展相吻合,始终以“新”作为首要的价值判断标准。与此同时,对创作和论述的思想渊源刻意回避。
比如,我们曾在展览中将美术馆的一整层楼留空,在其中搭建一个舞台,不定期地复刻重演美国艺术家伊冯·雷娜在上世纪60年代的舞蹈作品,甚至将排练的过程全部开放给观众。观众还可以通过预约进到我们美术馆的办公室,直接参与文慧与我们美术馆的团队共同实现的舞蹈作品。
2017年,中间美术馆举办“自我批评”展,我在前言中这样评述当时的艺术现状:“近年来,作为当代艺术领域的一员,我目睹着这个领域日渐自满和自我隔离的趋势。艺术生产的繁荣和艺术思考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艺术从业者的资本属性从自我认同上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只是在功利层面不断地调整自己与现实契合度,形成一种既得利益者的保守面目,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艺术与资本的关系,形成了同质化、浅薄和稀薄的经验与认识,是自身被自身所限定,却心安理得地接受了个人命运被现实和体制所制约和限定的确切性,急于为可视的价值和经验作证。”
从今天的角度认知上世纪90年代的艺术现场,需要将其问题化和历史化。亲历者和见证者都还在场,大多也能生动地悉数那时的诸多事件和细节,但还缺失对创作和事件所发生的思想动机的分析。
卢迎华:中间美术馆主要呈现的是国内外当代艺术和思想领域的前沿和深度实践,本来就需要观众充分调动自己的感知和智识去观看和理解作品,而不仅是简单地欣赏。不管进行何种展览设计和传达,前提始终是忠于创作本身。
结论是,首先这样的艺术系统是不存在的。即使我们所看到的欧美发展得比较丰富和健全的艺术体制,也在实践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其次,所谓的体系都是由人的认知、经验和意识构成的,而体制也像一个个体,并不存在绝对的强大,同样有其能动性和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相信个体和体系之间具有一定平等性。
当“看展”成为文化消费主流
我认为应该始终将个体和自我作为第一责任人,而不是置身事外地将问题归咎于体制。可以说我对个人和体系采用的是一种“横站”的态度,既不放大也不缩小任何一方的能动性和面对问题时应该承担的责任。
◎姜夔
北青艺评:您经常关注在艺术现场并不经常被涉及和回顾的艺术家,比如厐壔、王友身等,为什么?
刘鼎和我策划的“小运动——当代艺术中的自我实践”(2011)和“偶然的信息——艺术不是一个体系,也不是一个世界”(2012)这两个展览,都是破除这种迷思的努力。
北青艺评:为什么聚焦上世纪90年代?今天认知和理解那个年代的难度在哪里?
北青艺评:如您所说,谈论中国当代艺术似乎必须参照西方现代艺术、前卫艺术的阐释框架。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创造以及维系自身的意义、思想呢?
供图/中间美术馆
文章来源:《考古》 网址: http://www.kgzzs.cn/zonghexinwen/2022/0812/2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