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之前先考古,长城保护有了新范式(2)
“根据多年经验,前期我们就做好了评估和框架图,确定研究主要涉及长城本体、长城病害及长城赋存环境等三个方面,现场工作时考古、测绘、结构、材料、植物等学科都有专业的研究团队,设计和施工也是紧密结合,全程参与。”汤羽扬介绍。
这也带来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总长度超2万公里,横贯15个省份的长城,是世界上现存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再加上较多的历史欠债,仅凭地方政府和财政资金扶持难以实现长城的保护和修缮,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和普通公众的参与。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去年批复了上述两段长城的研究性修缮项目。在修缮中首次引入考古环节,是这两个项目不同以往的显著“亮点”,长城保护由此开启新阶段: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研究性、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注重文化生态、遗产地环境的整体保护转变。
“对一个国家而言,透过文物不仅可以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还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民族复兴之路。这也是长城保护乃至所有文物保护对于国家和每一个普通人的价值。”刘玉珠说。
项目负责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尚珩接过瓷片端详,“看弧度应该是瓷碗的碎片,是明朝官兵在这里驻扎时使用的。”尚珩判断,“而且这个碗还被修补过,有打锔子的痕迹,说明当时士兵们的生活比较清苦,即使碗破了,修补后还要接着使用。”
仍需社会力量接力
生活用品是长城考古三大文物类别之一,和武器类文物一起见证了古人在长城上的活动痕迹。第三类别则是“建筑构建”,还原长城从营造、废弃到部分坍塌的动态过程。
今年6月,距离箭扣长城一个半小时车程的北京延庆大庄科长城,该考古团队就发布了一批成果——深埋地下的城墙、守城士兵“野外烧烤”后的碳化物,以及火器弹丸、剑柄、杯碗碎片……
以大庄科长城4号敌楼城墙墙体挖掘为例,考古人员发现,这一处城墙的建筑形制与原本设想并不相同,并非直接从地面开始垒基石,而是先做了基槽,这样能保证建筑更坚固稳定。这一考古发现,为后期修复提供了重要参考。
考古、设计和施工三方多次会商,决定只挖出敌楼边侧城墙,对于窗外的巨石,则不再挖掘。
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设计师赵鹏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修缮长城的重点不是把本体修得多么坚固,而是把文物的价值点更好地保留下来、展示出来。
长城保护新阶段
基于这样的长期讨论,在本次大庄科长城研究性修缮中,项目吸纳了景观植物学研究团队参加,对长城墙体顶面现状植物展开调查研究和定量化评价,为后续选择性清整技术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表示,数字文保传播范围的广泛,能够让人们更好认识中华文物及其内涵,体会文物所承载的中华灿烂文明和民族精神,增强个体的民族自尊和自信,自觉与国家和民族共命运。
汤羽扬认为,此次长城研究性修缮项目之所以能顺利推进,与参与其中的专家、社会基金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情怀有很大关系。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即使有拍摄纪录片、出版绘本、制作相关小程序等一系列工作,由于长城知识体系的庞杂,公众对长城的了解依旧不算深入,急需更多生动活泼的手段,让长城知识“不再晦涩难懂”,这也是其近些年积极开展数字技术助力长城保护的主要目的所在。
本报记者张米扬、薛园
大庄科长城西侧4号敌楼的窗户保存完整,拱券砖石无一缺失,但窗户下沿距离地面仅1米多,窗外还有一块约1米见方、估算重达1吨的巨石。战时这样的高度如何御敌?这块明显不属于长城的巨石又是从何而来?
文章来源:《考古》 网址: http://www.kgzzs.cn/zonghexinwen/2022/0815/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