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豪宅:从4700年前的大房子中看到史前人类生(2)
在郭伟民看来,史前考古就像是拼图,通过挖出来的碎片“透物见人”,拼凑当时人类生活的图景。像F63这样的大型建筑,由许多劳动力一起合作完成,一定具备其公共性。“我们认为它可能是一个举行公共活动的地方,显然不是普通家庭居住的房子。这和当时已经处于较高文明化程度的社会形态也有关系,社会的分工、组织、管理都出现了,显然有酋长或者王,他们和普通人不一样,那么这个大房子除了公共性质外,其使用者可能还是社会组织的最高统治者。”
F63正投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郭伟民仍能回忆起发现F63时的喜悦,“它是一个前所未见的东西,这座房子为理解长江流域史前建筑形式与技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封面新闻记者 郝莹 杨峰 湖南常德报道
首先是建造方式,F63的台基上被挖出长条状的基槽,基槽中铺上大小相符的木板,木板之上才是房子的立柱,有了地基就可以防止沉降,让房屋更坚固,这种建筑方式是极为独特的。保留下来的地基可以清晰的看出房屋的结构,总共有5个开间,除去最东边面积较大的开间,其余4个是完全对称的,符合中国后期建筑的习惯。
“精致”的豪宅
建造F63使用的木材中,一般的木柱直径达到了五六十厘米,大的甚至有一米,木材以楠木、樟木为主。范宪军认为,“这说明当时的人对木材、树种的选择有一定知识储备,因为周边的山上肯定有很多树种,但他们选择了楠木来做,这是很适合做建筑的一种木材。另一方面还说明,当时的木材加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他们有能力砍伐如此粗大的树木,把铺地基用的木板都磨得方方正正,木柱也是一切两半,把平整的一面向外,做得非常美观,这些都需要很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出土的石斧、石凿等也佐证了他们的猜想。
文章来源:《考古》 网址: http://www.kgzzs.cn/zonghexinwen/2022/0815/2177.html
上一篇:卢迎华:通过艺术的“考古挖掘”打破迷思
下一篇:修缮之前先考古,长城保护有了新范式